曾以“雾都”闻名于世的伦敦,经过上世纪后期大刀阔斧的环境治理后,终于摘掉了这个称号,但进入21世纪,空气质量恶化再度成为伦敦的一大隐患。当地的环保政策制定者认为,中国目前遭遇的环境困局和英国有不少相似之处。4日,伦敦市政府环境政策高级顾问马修·潘查兹向《环球时报》记者阐述了他对中国环境问题的看法以及伦敦的百年经验与教训。
坚持目前的治污举措很必要
环球时报:您怎么看中国当前的环境状况和治理成果?
潘查兹:对于中国遭遇的雾霾天气,我非常关注。中国的污染问题的确令人忧心,但至少有一点值得肯定,那就是政府在开诚布公地与国民一起讨论究竟该如何治理环境问题。最近这些年,中国的雾霾在向更多一二线乃至三线城市蔓延,这与中国的经济发展轨迹相吻合,可以说是各种基础建设以及城市人为污染导致了目前的困局。
环球时报:您觉得中国的环保努力有针对性吗?
潘查兹:中国政府近些年在想各种办法解决污染问题,比如说对私家车数量的控制,鼓励民众更多乘坐公交,要求更多工厂企业采用更环保的生产运作方式等。虽然这些举措可能无法短期见到成效,但坚持下去是绝对有必要的。
环球时报:最近几年的严重污染是不是以往问题积累的爆发,对待环境问题该采取什么样的思路?
潘查兹:我非常明白中国渴求继续发展的心情,但如果发展的代价是在未来半个世纪或更短时间里失去宝贵的生存环境,那显然应该重新考虑发展思路。中国遭遇的环境难题明显是多年累积造成的结果,而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解决,相信同公众的环保意识以及政府在发展与环境问题上的政策取舍有关系。
1952年到1953年的伦敦“毒雾事件”被认为是伦敦改变城市环境的历史转折点。面对1.2万因污染而死去的同胞,英国政府意识到“现在到了要把火电站从城内搬走,要用稍微贵一些的电而不是便宜的煤炭做燃料的时候了”。其实早在1863年伦敦首度开通地铁时,乘客们就从烧煤的牵引机车里闻到浓重且有毒的硫磺气味。对于这样显而易见的环境弊端,英国的决策者却用一个“拖”字来解决。这其中有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但“佯装不见”的态度最终让几代政府背上了环境治理不力的恶名。
中国能够治理好环境
环球时报:去年北京“APEC蓝”的出现是不是让治霾相对乐观?
潘查兹:在治理环境问题上,有一个坦诚的态度对于政府来说非常重要。“APEC蓝”反映出中国对外宾们的礼遇,从中也可以看出,中国想要治理好环境,绝对是能够的,只是经济代价短期看来有些沉重。
环球时报:治霾需从哪些方面入手?
潘查兹:环境治理的关键在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国在治理雾霾问题上,首先应通过立法方式,严明国家态度,不给任何环境污染行为找到脱罪借口。中国目前已经有了自己的空气污染防治法,但在执法力度上仍有不足之处。
公民也应树立起健康的环保意识,消除为求短利而觉得在一些小事上做出污染环境的事情不值一提的想法。很多英国人现在主动骑自行车上班,而把汽车放在家中,只有在一家人共同出门时才会开车。这种看起来有些傻的做法,其实就是内心中有了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良好意识。
中国的企业要树立更多的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我了解到中国一些企业面对政府的严厉责罚竟惘然不顾,依旧不愿关停污染源,导致国家的环保政策不能够及时落实。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疆域广阔的中国并不奇怪,但现在是一个资讯发达的时代,任何错误行为都可能很快被披露,而缺乏社会道德的企业,相信最终也会被社会所遗弃。
舆论别停留在谁是谁非上
环球时报:英国的环境治理还能提供哪些借鉴?
潘查兹:伦敦目前的城市空气环境保持得还算不错,主要与长期监督机制有关。目前,英国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有5个依法设定的监测网和6个研究性监测网。全国共布设132个点位,其中城市点有105个,乡村点有27个。监测指标包括PM2.5等6项指标。英国还普遍采用数学模型模拟的方法,模拟PM10等5个主要指标。一方面与大气自动在线监测数据相互印证,另一方面对未设置自动监测的区域空气质量进行估算。
环球时报:与污染有关的健康话题在英国引发过争论吗?普及环保知识以免普通人堕入误区,是不是也很重要?
潘查兹: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威胁非常大,尤其是对底层民众。以伦敦为例,调查发现,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有1/4的受影响人群收入低于伦敦一般收入标准。在这些地区,40%-50%的儿童获得的学校免费食品也有问题。这些都显示出低收入家庭无奈地生活在环境质量差的区域,却无力改变现状。
根据伦敦智库2012年公布的调查报告,英国每年有近3万人死于各种城市污染,其中空气污染导致的各种疾病甚至是死亡率最高。而在伦敦,近年来每年因空气污染而死的人约有4000多,不仅位列全国城市之首,而且恶化程度逐年上升。
我认为,媒体宣传不应该停留在谁是谁非上,而是要尝试向公众推广更多环保理念。在英国媒体的宣传之下,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开始注意不再频繁购衣,甚至有很多人购买用回收再利用材料制作的衣服。根据英国环保组织的调查,一件全涤衬衫生命周期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中,超过8成来自清洗和烘干。为节约能源,越来越多的英国家庭不仅特意将穿脏的衣服积攒够了一次清洗,而且放弃购买家用烘干机,更多地利用晴天在户外晾衣物。